酷暑炙烤大地,灌河岸畔的建設熱潮卻比氣溫更熾烈。響水港區項目工地上百名建設者頂烈日、抗臺風、守匠心,用鋼鐵意志在“烤”驗中書寫著港口崛起的奮斗答卷。
焊花映汗滴?38℃下的“鋼鐵裁縫”們
8月的灌河岸畔,地表溫度突破38℃,施工現場的鋼筋表面燙得能煎雞蛋。“老把式”王師傅戴著浸滿汗水的安全帽,正將螺紋鋼精準對接。三十余名工人分區域展開承臺攻堅戰,焊花與河面波光交織成網,身后已完成綁扎的鋼筋骨架如銀色巨龍延伸向江心。
施工現場設置2座集裝箱改造的“清涼驛站”,藿香正氣水、鹽汽水和毛巾隨時取用,每日供應新鮮現熬綠豆湯。這種“硬核防暑+柔性關懷”模式,讓工人平均作業效率保持在92%以上,前承臺樁帽施工較計劃提前18天完成。
風雨守夜人?24小時防臺防汛“雷達網”
“臺風‘竹節草’逼近,立即啟動應急預案!”7月30日夜,調度室的急促電話劃破寂靜。防臺防汛領導小組全員到崗,通過“船岸協同”機制將施工船舶拖至避風港。安全總監手持應急燈,沿著濕滑的碼頭仔細巡查,每隔一小時便記錄下浪高的數據,靴中積水與汗水交織。
項目部構建“三點聯動”防控體系:引橋實時水位監測,倉庫儲備500條防汛沙袋和4臺應急抽水泵,值班室電子屏滾動顯示氣象預警。今年入汛以來,這支“風雨守夜人”隊伍已成功處置數次強對流天氣,確保施工日志“零事故”記錄。
毫米級較真?“老把式”的“質量經”
“鋼筋綁扎要像納鞋底——針腳勻、拉力足!”在現場,有著20年經驗的質檢員老李正帶著年輕技術員逐項檢查。項目嚴格推行“三檢制”,即班組自檢、技術員復檢、監理專檢,層層把關,確保質量。創新采用“水箱滴流養護法”,通過特制滴流水箱與土工布的優化組合應用,實現混凝土的恒濕養護。相較于傳統的灑水養護方式,該方法顯著提升了養護質量,增幅達35%,并大幅降低了人工成本,有效解決了溫度應力引起的裂縫防控難題。
下一步,響水港區將繼續秉持“安全第一、質量至上”的原則,進一步完善施工管理和質量控制體系,強化現場監督和檢查,積極探索新技術、新工藝的應用,著力提升施工效率和質量水平,為打造現代化、智能化的港口奠定堅實基礎。
上一篇:> > 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