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
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
2023年度穿堤建筑物工程單位工程
暨合同工程
順利完工驗收
標志著這一國家重大水利工程
在防洪排澇、灌溉供水等關鍵節點
取得新突破
為區域安全與發展再添保障
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江蘇省單體投資最大的水利工程,總投資約439.85億元,于2022年7月30日正式開工,計劃2029年竣工。截至目前,工程已累計完成投資102億元,超前實現“工程過半、投資過半”目標。作為國務院確定的進一步治淮三十八項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工程被列入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102項重大工程,對完善淮河流域防洪體系、提高洪澤湖防洪標準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工程建成后,洪澤湖防洪標準將從100年一遇提升至300年一遇,有效保障下游2000多萬人口和3000多萬畝耕地的防洪安全。
本次驗收的2023年度穿堤建筑物工程,包括新建陶圩河閘站、加固改造西排河涵閘和陳濤地龍。工程自2023年12月開工以來,面對工期緊張、工況復雜等挑戰,參建各方優化施工組織,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提前完成建設任務。目前,陶圩河閘站、陳濤地龍等工程已在2025年汛期發揮作用,保障渠北地區10多萬畝農田灌溉和100多平方公里區域排澇需求。
除防洪排澇功能外,該工程還兼具航運價值。配套通航工程按Ⅱ級航道標準建設,設計通航2000噸級船舶,未來將串聯京杭運河與鹽城港濱海港區,形成淮河流域高效出海通道。鹽城段航道全長45.2公里,目前正推進水土保持監測及監理招標工作;淮安段34.77公里航道工程同步實施,包括新建淮安東船閘和改建4座橋梁。工程建成后,預計可降低物流成本20%以上,為江蘇沿海港口群提供腹地支撐,促進淮河經濟帶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在建設過程中注重民生保障與生態保護。通過“以工代賑”吸納當地5000多人次就業,帶動建材、運輸等產業鏈發展,為沿線增加稅收近億元。同時,工程采用智能制漿、數字孿生等技術,減少施工對環境的影響,并同步實施水土保持與生態修復措施,確保可持續發展。
隨著工程持續推進,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將成為防洪、航運、灌溉、生態四位一體的綜合水利樞紐,為淮河流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支撐。未來,工程全面竣工后,淮河下游防洪體系將實現從“被動應對”到“主動調控”的跨越,進一步推動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助力長三角區域協調發展。
來 源丨登瀛觀察
上一篇:> > 沒有了
下一篇:> > “滿格”電力,護航港區安全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