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全國唯一一個同時擁有大江、大河、大湖和大海的省份,也是全國水網密度最大的地區之一,水運優勢得天獨厚。2023年3月,江蘇省政府出臺《關于加快打造更具特色的“水運江蘇”的意見》,“水運江蘇”建設全面提速。
近日,在江蘇省國資委牽頭組織的“央地媒體走進國資國企”系列活動中,記者走進南京港龍潭港區,感受江蘇港口服務“水運江蘇”建設,在智慧、創新發展方面取得的新成果、新突破。
“智慧大腦”操控“無人碼頭”
南京港龍潭集裝箱碼頭位于長江南京段龍潭水道,碼頭岸線長2310米,是長江沿線單體規模最大的集裝箱碼頭,同時也是南京地區國際集裝箱進出口的重要通道。
走進港區記者看到,江面上船只絡繹不絕,江畔的岸橋繁忙而有序。岸橋即集裝箱碼頭前沿裝卸集裝箱的專用起重機,其作業方式類似于“抓娃娃機”。讓人感到意外的是,偌大的港區竟“空無一人”,全靠自動化控制系統實現精準抓取。
南京港龍潭集裝箱有限公司總經理段昌尉介紹,“工作人員在幾公里外的辦公大樓里利用‘智慧大腦’遠程操作。龍潭港區平均每天有40余艘集裝箱船停靠,自從有了‘智慧大腦’,一個工作人員就能同時操作4到5臺軌道吊,效率實現倍增。”
段昌尉告訴記者,現在的碼頭已經告別了傳統的運轉模式,變得越來越智能。“我們構建了以自研TOS(碼頭生產管理系統)為底座的‘六個一’智慧港口體系,實現裝卸作業單證電子化率100%;實施堆場自動化改造,實現無人化作業,形成22臺自動化設備、21片重箱堆場、年作業能力超200萬TEU的自動化堆場;研究建設數字孿生系統,加速港口運營從‘經驗管理’向‘智慧管理’轉變。”
今年上半年,南京港龍潭集裝箱有限公司完成集裝箱量174.42萬TEU,同比增長5.4%。作為內河首家五星級“中國綠色港口”和四星級“中國智慧港口”,龍潭集裝箱碼頭智慧化、綠色化并重,共同推動港口可持續發展。
“科技創新”引領“單項冠軍”
如今的港口碼頭,起重機等港口機械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南京港機重工制造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傳平告訴記者,“在國內的沿海和沿江,幾乎每個港口碼頭都有我們的設備,我們在港口門座起重機這一細分領域做到了全球領先。”
“我們基于多維感知與智能控制技術研制的全自動門座起重機,通過自動化作業,實現抓斗閉斗抓料、移至料斗上方卸料、回到抓料點整個過程的自動運行,提升貨物裝卸效率,降低港口運營成本。”張傳平介紹說。
憑借著在港口機械領域的持續深耕、創新,2024年3月,南京港機入選中國第八批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名單。這塊牌子,含金量非常高——根據申報要求,“單項冠軍”需長期專注于制造業某些細分產品市場,生產技術或工藝國際領先,單項產品市場占有率位居全球或國內前列。
鍛造港口機械新質生產力,眼下,南京港機又開啟了新一輪的創新之路。“我們將持續加強港機裝備產品創新研發,針對海外市場研制MHC、輕型門機等輕量化產品,提升國際市場競爭力;聚焦自動化港機產品和港機全生命周期管理平臺等方面,持續攻關RTG自動化等新技術。”張傳平說。
截至目前,南京港機擁有超過200項國家專利,2025年計劃申報知識產權超30項,完成3-5項科研項目,爭當港口裝備科技創新的“排頭兵”。
“創新模式”推動“降本增效”
在智慧港口軟硬件升級的同時,物流運輸模式的創新同樣成為“水運江蘇”提質增效降本的關鍵引擎。走進龍潭鐵路堆場,只見滿載煤炭的35噸敞頂箱經鐵路專列直抵港區,“集改散”吊具精準抓箱,液壓翻轉卸煤,煤炭直輸貨輪。同時,滿載集裝箱的“南京-洋山”沿江海鐵班列正整裝待發,即將駛向上海洋山港銜接國際干線班輪。整個鐵水聯運流程高效銜接,一氣呵成。這正是江蘇港口物流集團晟海公司創新打造的多元化聯運新格局。
“傳統車皮運輸需多次倒裝,損耗率高、成本大。我們創新采用35噸敞頂箱替代車皮,鐵路直發龍潭港后通過專用吊具直接拆箱裝船,全程貨物不落地、零損耗,每年節省物流成本近2000萬元。”晟海公司總經理管俊俊向記者介紹。
該模式聚焦兩淮、蘇北精煤運輸,形成“鐵路直發+海運直達”的循環運輸通道,具有成本低、專列穩定、環保無損耗三大優勢。2024年12月,晟海公司發布《35噸敞頂箱集改散鐵水聯運業務流程規范》團體標準,為行業提供了可復制的“江蘇方案”。據統計,新模式累計降本8000萬元,實現全程“不落地、零撒漏、無揚塵”,成為江蘇港口綠色智慧轉型的示范案例。
管俊俊告訴記者,海鐵班列創新模式可以大幅提效降本節能。“我們培育的‘南京龍潭港—上海洋山港’沿江海鐵班列通過公路集港、鐵路直達的創新運輸方式,將運輸時間從4天縮短至2天,并擁有三大核心優勢:運輸時效提升50%;單箱綜合物流成本降低1200元,年節省1600萬元;公轉鐵年減少6500噸標準煤能耗。”2024年11月,該班列入選國家鐵水聯運品牌線路典型案例。
集裝箱碼頭、港口機械、物流運輸的智慧與創新,是江蘇港口新質生產力培育和發展的一個縮影。
江蘇省港口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陳明表示,“下一步,我們要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和資金的投入,并在績效考核中給出空間,容許在創新創效探索過程中的失誤和偏差。到2028年,我們將再攻關一批行業內具有影響力的關鍵技術,實現科技創新能力、港口智慧化水平、裝卸自動化程度全面提升,三星級及以上智慧港口達標率超過75%,聚焦‘港航貨協同、港產城融合、儲運貿一體’三個關鍵,全力打造成為設施一流、技術一流、管理一流、服務一流、環境一流的內河智慧港口群,積極服務地方產業和社會經濟發展,為江蘇經濟挑大梁貢獻港航力量。”
來源:央廣網